close

以下內容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的網站所提供




 
.美食::

 

■奮起湖美食

 

<公婆餅>

 

 

 

為什麼叫公婆餅呢?原來,現年七十二歲的阿公林德銘,和六十八歲的阿婆蕭水,當年結婚後即在此開設餅店,專門製作結婚用的大餅。鄰居們隨口給它起了個名──公婆餅,這個充滿鄉土味的稱號遂不逕而走,如今店齡已近50年。老夫妻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磨米、揉拌、包餡、製餅,全程手工,一天大概能作一百五十個,皮薄而Q,內容實在,餡有芋頭、豆沙、滷肉等口味。

 

一般遊客皆以為,公婆餅有點像是小一號的漢式肉餅,炭烤焙成,香酥可口。此外,店裡皮潤料實的草仔粿也十分出名,以菜脯、絞肉、香菇、蝦仁等配料作餡製成,口味相當道地。

 

 

 

<火車餅>

 

 

 

創始人劉義吉,結合當地茶葉和製茶、製餅技術,製造出來的火車餅,是奮起湖頗負盛名的名產。目前,火車餅有四種口味:一為甜口味的綠茶,此茶並非一般之綠茶,而是用本地高山烏龍茶精製而成的獨特配方。二為鹹口味的綠豆椪,由純綠豆沙加以爆香,不摻加肉類。三為鹹紅豆滷肉。最後一種是紫山藥,為健康食品。不論哪一種,外表之酥皮,都添加高山蜂蜜。四種餅的保存期限,大抵是當日烘烤,可保存五天。

 

 

 

<畚箕餅>

 

 

 

這是五○年奮起湖火車站時就販售的傳統美食,出產的「和記美食」以手工製餅的方式完成,內餡有綠豆沙、滷肉、蝦米等原料,充滿古早味。畚箕餅的攤位不在老街上,而在距街道不遠的169縣道旁。

 

 

 

<奮起湖火車便當>

 

 

 

奮起湖火車便當聞名幾十年,但二、三年十年前搭乘阿里山火車,所購買的鐵路便當和現今的菜色已然不同。由於年代久遠,目前便當的經營多半已經轉手到第二代,因為競爭,便當菜色也愈做愈豐富,充滿企業理念。

 

譬如奮起湖大飯店提供了三種便當,有鐵盒、檜木盒和木片三種。前兩種價錢當然較高,但吃完時,盒子可以帶回家做紀念。維持傳統的木片便當盒(或在餐廳內吃,提供鐵飯盒),每盒一百元。

 

而以雅琇山莊和登山食堂為例,其所賣的便當,裡頭至少都有七樣菜。其中一定會有奮起湖的特產大碗豆(或龍鬚菜)。此外,固定都有滷雞腿(或滷排骨)、滷肉、滷蛋、滷油豆府、酸菜、紅枝和黃蘿蔔 (或酸梅)等,價格公道,而且一定會附湯。有些鐵盒或木片便當會打上「台鐵」標幟,加上個環保袋,每組兩百六十元,可以飽腹也能當紀念品。

 

多數便當製作者,過去主要販售的對象是搭乘鐵路的觀光旅客。但老街最尾角,靠肖楠林的阿良鐵支路便當,就和前幾家略有所不同,長期提供附近採茶婦人的便當。除了冬天不採茶外,在此採茶期的九個月內都需要便當,可見便當之供應量。

 

阿良鐵支路便當的內容和前二家相差不多,但便當現熱,肉是特殊的紅糟肉,青菜方面則以大碗豆(十月才有)和龍鬚菜互換。此外,還有酸菜、半個滷蛋、紅枝豆、鳳梨(或蘿蔔)、高山竹筍和高山高麗菜。米則是關山米。

 

便當的價格不一,八十元至一百元不等,遊客不妨先觀賞,再挑選自己喜愛的類型。

 

■瑞里美食

 

隨著時令不同,瑞里的鄉野風味略有改變。

 

譬如以若蘭山莊為例,主要的名菜包括大豌豆製作的「翡翠碗豆」,香菇、枸杞、牧草心和土雞一起熬燉的「牧草健康養生雞湯」,不噴農藥的「炸虎頭蘭」,大骨熬燉的「麻竹筍湯」、金萱茶葉為材料的「茶葉香酥脆」以及龍鬚菜、紫蘇、山芹菜等。除此外,還有轎篙筍醃漬的醬筍、醬筍雞等私房菜。

 

若蘭山莊對面的「幼葉林山產餐廳」、街區上的「青葉山莊」、「梅花山莊」、「泉元山莊」等處,一樣也能品嚐到當地農產美味,端賴遊客自己去品嚐。

 

■鄒族部落美食

 

遊客在鄒族部落旅行,常會看到鄒族風味餐的廣告,可別誤以為像平地一樣有許多餐點。大致說來,鄒族在吃方面,講求簡單。所謂的鄒族風味餐,大抵說來,不外竹筒飯、烤山豬肉、排骨樹豆、野生山苦瓜和有機蔬菜等簡單的吃法。或者是苦茶油拌麵。雖然樣式不多,但風味各地不一,而且都是高山時令的果菜,風味和平地自有不同。

 

■豐山美食

 

豐山除了是個淳樸的田園,因應旅遊的需要,亦以當地農產發展出不少地方美食。在阿里山地區,美食之名直追奮起湖。多方打聽各家山莊和餐廳的菜色應該都能嚐到這些美食。

 

 

 

<蔗糖愛玉凍>

 

 

 

甘蔗熬出來的黑糖膏,再加入製作成粉狀的甘蔗糖,品嚐時有著燒焦的香氣。甘蔗糖淋上豐山的愛玉凍,已經是當地著名的甜點。

 

 

 

<炒田螺>

 

 

 

田螺目前已經不多見,現今許多稻田裡都是福壽螺。更別說要像過去一樣採田螺炒食。但在豐山地區,還可以發現九層塔炒田螺這道菜。譬如,有些飯店在自家田裡養殖田螺。九層塔炒田螺這道逐漸少見的道地菜餚,遂在豐山重現,成為附近飯店的招牌菜。

 

 

 

<檳榔心芋>

 

 

 

豐山村也種植檳榔心芋,以這種芋頭做成的芋丸,下鍋油炸,風味絕佳。

 

 

 

<竹筒飯>

 

 

 

豐山鄉的竹筒飯承襲了鄒族的傳統製作手法。先將糯米洗淨,再和拌炒之香菇和肉絲一起置入竹筒中,約五分之四滿,放在火上燒烤。烤竹筒飯的火不能太大,時間約四、五十分鐘。一直到竹筒外殼焦黑,飯香溢出。在鄒族各村落的餐廳亦可買到,口味各有不同。

 

 

 

<竹筒茶>

 

 

 

鄉間常見的特色。將山中的泉水放入竹筒中煮沸,不需要加茶葉,也可見水中淡淡茶色。入口滿是竹子清香。煮竹筒要用兩頭封死的竹筒,只在一端竹節上鑽洞。

 

 

 

<烤山雞>

 

 

 

以飼養土雞燒烤,著重原味之簡單燒法。

 

■石桌美食

 

到石桌時,不妨購買一些滷味品嚐。早年此地為旅途中繼站,不少人會在此買零食,當地的滷味乃被許多遊客所稱道。石桌小吃部的豬腳也受到許多人喜愛。

 

■茶餐美食

 

由於阿里山山脈海拔1000- 2300公尺間,常年有雲霧滋潤,溫度低、生長期長,甘醇美味。管理處特別委託「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延攬餐飲界精英,以大阿里山地區高山茶為基本材料變化出各式各樣的精美菜餚及點心,塑造阿里山高山茶產地新風格,目前在森林遊樂區、瑞太、奮起湖等地飯店業者已推出大阿里山區特有的高山茶茶餐,遊客可在以下等飯點品嚐此美味佳餚。

 

■竹筍

 

竹筍是阿里山區最具代表的特產之一,風景區內遍地可見成片的竹林景觀,而且幾乎包羅了台灣所有竹子的品種。包括孟宗竹、桂竹、麻竹、石高竹、箭竹,以及少量觀賞用的四方竹等。遊客到此,一年四季也都有各種竹筍可嘗,許多渡假山莊及山野小館,都會推出當令的竹筍菜肴。

 

 

 

通常,四月是箭竹筍採收的時候,採收者必需在濃密的箭竹叢鑽行尋找箭筍。而且,箭筍通常不大枝,因此一天下來的收穫有限,更顯箭竹筍的珍貴。

 

 

 

五、六月則是村子裡最忙碌的時候,因為桂竹開始豐收。桂竹中的貴族「石篙竹」也一樣(參見下文「轎篙筍」)。如果你路過阿里山,常會見到細細長長成綑擺在路旁的筍,家家戶戶的筍寮都炊煙裊裊,香味四起。這就是桂竹筍採收的季節。桂竹筍肉脆而多汁,去殼後切成小段,再加些豬肉、梅干菜用水一起煮,即成一道美味佳餚。採收之後,如果沒有馬上用水煮熟,很快就會老化,不再脆嫩爽口。水煮之後放入鐵桶中密封住,才算完成。

 

 

 

到了夏初,換成麻竹筍上市。麻竹筍是阿里山最普遍的竹筍,盛產於七至九月。外表黑而多絨毛,是竹類家族中最壯碩者。其生長速度快,一天能長半尺。麻竹筍分成食用和加工用二種。食用麻竹筍,筍肉鮮美;加工用麻竹筍較老,有夏筍的苦味。筍民割麻竹筍,曬筍干、醃醬筍及製筍絲,做成各類食譜,如筍絲魚湯、筍絲炒豬肚、脆筍湯、紅燒筍干、筍干排骨等等可口菜餚。

 

 

 

幾乎和麻竹筍同時上市的是綠竹筍。巴掌大的筍挖出後,洗淨帶殼下鍋煮,然後放在冰箱,吃的時候拿出來剝殼切丁,擠上沙拉,清爽可口,鮮脆多汁,是夏天清涼降火的名菜。綠竹以豐山地區較常看到。

 

 

 

秋冬之時,麻竹筍還有,但孟宗筍開始出現了。農曆十月以後就是孟宗竹筍的盛產期。它屬於寒帶性植物,分為冬筍和春筍二種,是筍類中經濟價格最高者。

 

 

 

冬筍長在地表下,挖出後,可見到筍被一層金黃色絨毛包住,色澤金黃亮麗,與一般竹筍不同。味道獨特,尤其是冬筍火鍋更是滋味不凡。

 

 

 

春筍則生長於立春之後,表殼呈黑褐色且有針刺般的絨毛,生長速度比冬筍快,煮後味道雖比冬筍遜色,但仍具脆甜口味,難怪有人說,「春筍像水果一樣好吃」。產量以竹崎最多。

 

 

 

<轎篙筍>

 

 

 

三月到五月出產的春筍,除了清脆可口的孟宗筍,還有一種很特別的「轎篙筍」,產自石卓、奮起湖,達邦和豐山一帶亦不少。

 

   

 

轎篙筍又名石竹,石篙筍,食用部份採自出土的嫩莖。筍支中空有節,肉質肥厚,纖維柔軟,而且含有豐富的鈣質,因此吃起來風味特殊。 新鮮的轎篙筍可以燉、煮、炒、煨,或燙熟後再調味,當主菜或配料都很不錯,是相當符合現代人健康訴求的高纖食品。

 

■愛玉子

 

台灣野生愛玉子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生長於海拔1000~1800公尺多雨濕潤的闊葉林內。由於多年來闊葉林遭大量砍伐,以及進行林相變更作業,導致野生愛玉子遭「魚池之殃」。目前發展出人工栽培,各地中、低海拔山區推廣成效頗為顯著。主要產地以嘉義縣阿里山產量最高,素有「愛玉王國」美譽,其次為南投縣。阿里山風景區的瑞里、瑞峰,產量居全台之冠。

 

關於愛玉子的由來,台灣史學者連雅堂於1921年的《台灣通史》農業志中,曾記載愛玉子名稱的始末,「愛玉子,產於嘉義山中。舊志未記載其名,道光初,有同安人某居於郡治之媽祖樓街,每往來嘉義,採辦土宜。一日,過後大埔,天熱渴甚,溪飲,見水面成凍,掬而飲之,涼沁心脾,自念此間暑,何得有冰?細視水上,樹子錯落,揉之有漿,以為此物化也。拾而歸家,以水洗之,頃刻成凍,和以糖,風味殊佳,或合以兒茶少許,則色如瑪瑙。某有女曰愛玉,年15,楚楚可人,長日無事,出凍以賣,飲者甘之,遂呼為愛玉凍。自是傳遍市上,採者日多,配售閩、粵。按愛玉子,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愛玉子做成果凍食品,從道光元年(1821)至今已有180年歷史。

 

愛玉子屬桑科(Moraceae)無花果屬(Ficus)常綠蔓性植物,氣根多,易纏繞於岩石或樹幹上。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全緣,革質,表面濃綠色無毛,葉背灰綠色,密生淡茶褐色柔毛。果實長倒卵形,表面綠色,成熟時黃綠色或紫色,具白色斑點。

 

愛玉從隱花果開始開花至可採收的過程,須時四至五個月。採集者都知,平時即應該注意適時採收。若過早,或太晚採收,凝膠能力較差。隱花果顏色成熟時,由暗綠色變成紫色,一般須在變成紫色前採收。隱花果斑點也由白色轉成黃白色。

 

愛玉子採收時間為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底左右。若是在野外,採收者必須步行到原始林區,尋找攀附在原始巨木樹幹上的愛玉,徒手爬上高處。再以竹竿前端綁住短刀的工具,割下愛玉果實。這項工作非常辛苦與危險,採收時要先確定愛玉的果實是""的,或是""的。如果採到""的,就洗不出好吃的愛玉凍來了。目前,許多地區都有人工栽植,就不必如此辛苦。但有些販賣者會強調採集自野外者,純度較好。十字路站附近即常見野外採集者。

 

採收後的隱花果,應放入水盆中,讓乳汁流出。然後,再把隱花果果梗一端切掉0.5~1公分,再由此端向另一端削皮,但不切斷,仍連著另一端。最後,在中間部位縱切一刀,放在竹架上曬一天左右。覺得果實變軟時,即可用手翻轉,使果內的果實露出。再繼續曬二天或乾燥機烘乾,即可用塑膠袋包裝並密封起來,儲於陰涼處或冰箱底層備用。一般可貯至翌年春、夏販賣。

 

選購愛玉子應注意成熟度,不要購買未熟果或過熟的裂果。最好連皮購買,皮薄,顆粒密度高,金黃色澤的愛玉子,凝結的愛玉凍,晶瑩剔透,稱為上品。顆粒包裝的愛玉子,必須特別留意摻加劣品或假貨。

 

■其他

 

<山葵>

 

 

 

山葵即哇沙米,吃沙西米不可或缺的佐料。此植物亦是阿里山區最具代表的特產之一。它最適合生長在原始陰暗的森林,而且必須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地區。

 

 

 

西元1914年,日本人引進山葵栽培於阿里山,此後僅侷限於阿里山、太平山、鞍馬山等小面積種植。直至1989年以後,新中橫全線通車,阿里山區遂大規模濫植。因市場高需求率,廣泛吸引鄉民投資種植,並在近十幾年取代傳統農作,成為重要的特產之一。

 

 

 

目前,阿里山地區以達邦、里佳村為主要栽植地區,外銷日本為主。因為價格平穩,種植方便,提高了山地區居民的就業率和生活品質。可是,由於獲利高,有一陣子山林盜墾十分嚴重。目前環保意識強烈,水土保持政策迫使當地農民必須調整和縮小種植面積。  

 

 

 

<山茶油>

 

 

 

茶山、豐山和里佳等地皆有。里佳的山茶油品質佳,加工後的成品在市場上已漸漸有知名度。最近還得過消費者協會評鑑「千禧年金牌獎」,未來也正積極開發山茶油的相關副產品。豐山村部份田園種茶,冬春時節,晴朗的早晨,可見採茶,以及農家在曬榖場曬茶葉的情景。此外,榨油工寮內榨茶油的場面也十分熱鬧。豐山著名的苦茶雞即以當地茶油加土雞料理。

 

 

 

<佛手瓜>

 

 

 

佛手瓜是此區主要蔬菜。葉片上的嫩葉是一道名菜,當地人稱為龍鳳菜,即俗稱之龍鬚菜。熱火炒十分可口,奮起湖販賣的鐵道便當中常有此配菜。

 

 

 

<甜柿>

 

 

 

番路鄉、隙頂和太和是主要產地。甜柿為多年生溫帶落葉果樹,根可以深入地下三公尺,枝葉茂盛覆蓋地表面積大,截流雨水能力強,成為兼顧農民生計與水土保持的良好作物。此外,甜柿外觀橙黃艷麗,果肉脆甜多汁,具有市場潛力。三十年前,曾經引進試種,並未成功。番路鄉農會在1989年引進日本的甜柿,才以接枝法培育推廣成功。隙頂因為日夜溫差大,成為全台最適合栽種的地方。

 

 

 

<李子>

 

 

 

太和位於奮起湖與來吉之間,以「仙葉茶」及「清心茶」聞名。五月李子盛期時,樹上結滿紅肉、黃肉,有酸、有甜。多處的李子觀光果園會配合時令,開放給遊客自助採果。

 

 

 

<梅子>

 

 

 

盛產於來吉地區。三月下旬時,遊客到來吉部落即可自己摘食青梅、醃脆梅。

 

 

 

<香水百合>

 

 

 

主產於樂野、達邦一帶。園藝分類屬於多年生球根花卉,原產地在澳洲,花色有白、乳白、粉紅和各色彩組合。四至十月皆有,但花期主要在夏季。目前為國內切花、盆栽、花壇和庭園栽培的花藝。也是國內高單價的新興精緻農業,如今亦特別受到鄒族人的青睞,米洋地區種植不少。

 

 

 

<石蓮>

 

 

 

主產於樂野、達邦一帶。石蓮原產地在墨西哥,西元一九五八年開始引進台灣,如今已經遍布全省各地,不但平地有人種,就連海拔兩千多公尺的高山上,也處處有它的影子。它能耐全天的曝曬,經得起多日的乾燥,也能安於常年的潮濕。在樂野和里佳都有普遍栽植。這種外來的新興特產植物,葉片洗淨,可直接沾鹽粉,蜂蜜、梅子粉食用,亦可榨汁添加蜂蜜。此外,榨出之汁液,在清潔過的臉上加以抹敷,有養顏滋潤作用。

 

 

 

<板栗>

 

 

 

台灣並無原生的板栗,市面上所售的糖炒栗子則多為特別栽植或進口。台灣因為濕度太高,種植的板栗常常在果實成熟前就爛了。所以,我們平常吃的糖炒栗子大多還是用大陸板栗的果實炒的。但是台灣板栗比原生種的天津板栗甜度更高,市場反應良好。過去,歐威杜和樂野皆有出產。目前,只有中埔鄉社口村才有大量面積的種植。產期在每年農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常有美食品嚐的促銷活動。

 

 

 

<破布子>

 

 

 

俗稱樹子,多年生木本植物,廣泛生長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和平地。醃漬過的破布子與絞豬肉,蒸魚或蒸蛋,共同煮食,都屬於傳統美食,在阿里山地區十分常見。

 

 

 

<靈芝 >

 

 

 

靈芝煮茶為茶中之上品。阿里山地區,靈芝為重要採集品。

 

 

 

<蜂蜜>

 

 

 

豐山地區常見。遊客在一些傳統農宅會看到屋簷下,掛著一個桶狀或方型的器具。這是農家自己飼養的蜂巢。他們將野外蜂巢中的蜂王捉回,囚禁在自己製作的蜂巢,蜂群會自動投靠,效命採蜜。冬季時,雨量較少,蜂蜜特別香醇。偶而可見農家採蜜或找野生蜂巢的情形。

 

 

 

<蔗糖>

 

 

 

豐山地區田園和產業道路旁種植了不少甘蔗,村民將甘蔗熬成糖膏,再製作成粉狀的甘蔗糖,品嚐時有著燒焦的香氣。甘蔗糖淋上豐山的愛玉凍,已經是當地著名的甜點。

 

 

 

<金針>  

 

 

 

產於豐山。主要生產在仙夢園一帶的山坡地上,夏天是金針花的花期,花團錦簇,一片金黃。未開放的花苞,鮮食或經處理晒乾,是一道新鮮佳餚。

 

 

 

<香稻米>

 

 

 

產於茶山。早年茶山地區引進一種爪哇型的香稻米,穀粒比一般稻米小。此一品種特色在於捧一把放在其他米內,用電鍋煮,打開時,會充滿香味。由於每年只產一次,播種期在七、八月,十二月收割。目前只有四戶人家種植,數量不多。不少遊客來此前,會特別先預購。

 

 

 

<芋頭>

 

 

 

產於茶山。許多人都知道甲仙的芋頭有名,其實有不少是從茶山去的。茶山的檳榔心芋頭,種在旱地,澱粉平均,香鬆酥軟,非常好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titgo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